人的身体分布着300万左右的汗腺。汗液的排出,有调节体温的作用,同时也排出部分代谢废物。中医认为:内毒外排,祛邪安正,疾病自愈。汗腺不畅就丧失了一条重要排毒管道,也就失去一道免疫防病的重要防线。
夏天,汗孔开张,外来之毒易于侵入,不可不防;冬天,皮下脂肪日渐增厚,对低温已具适应能力,一般不易受风寒侵扰。从顺应四季节律和生命规律出发,由于夏季新陈代谢旺盛,人体该出汗时就要出汗。
汗液的成分99%都是水,剩下的不到1%为尿素、氨、乳酸等。因此,排汗的同时也会排出一些代谢废弃物,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肾脏的代谢负担。
保健知识
天气闷热潮湿时,人只要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大汗淋漓,这有利于散热,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,但是有些人却不那么容易出汗,这类人首先要先排除以下疾病:
1、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或汗腺缺乏,可表现为全身性或限局性无汗。
2、某些皮肤病,如严重的鱼鳞病、硬皮病、麻风病、放射性皮炎、皮肤萎缩等,可引起限局性无汗。
3、某些神经损伤,如横贯性脊髓炎、小儿麻痹、截瘫,以及交感神经、延髓、桥脑的局部损伤,均可引起全身性或限局性无汗。
4、某些内科疾患,如糖尿病、尿崩症、慢性肾炎、粘液性水肿、恶性肿瘤、维生素A缺乏等,也可引起全身性无汗。
夏季不易出汗的阳虚患者一般以脾肾阳虚型居多。这类患者要注意少吃寒凉的食物,不宜在空调房间待得太久。平时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,吃一些比较温补的食物配合中药汤剂调理。
身体有条件的人,不妨每周参加1—2次运动量较大的活动,比如羽毛球、足球等,让自己体验一下“汗畅淋漓”的感觉,以强化皮肤的代谢功能。此外,即便在炎热的夏天,也可以在早上10点前和下午5点后在户外活动一下,让身体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温度,微微出汗,对健康其实是有益的。
高温天不出汗小心“热射病”
“热射病”就是一种极严重的中暑。在高温环境下,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出现失调,体内热量散发不出来而大量积蓄,导致出现高热、昏迷等症状。患者的通常表现为:高热、体温达到40℃以上、皮肤干热无汗、神志障碍、脏器衰竭等,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,死亡率高达50%-70%。
人的身体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散发热量,比如呼吸、排汗等。空气湿度太高会使排汗功能紊乱,排汗主要依赖蒸发除去皮肤表面的潮湿,这样人体就会凉快。湿度高,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更多,蒸发会减少,想让自己凉快些可就困难了。
在酷热环境下,当人体体温上升时,身体会通过增加排汗及呼吸次数以散热,降低体温。不过,若环境温度过高,体温急升,体内缺水,便会产生热衰竭情况,症状包括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气促及神志不清。
若体温再上升又未能及时散热,更可能出现全身痉挛或昏迷,即中暑。此时必须及时替患者降温及进行急救,否则会有生命危险。
所以一旦有人处于高温环境下却不出汗时,一定要提高警惕,因为此时可能已经中暑。
预防“热射病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高温环境,具体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:天气炎热时不提倡长时间户外剧烈运动。高温闷热下户外长时间工作的人群,要注意防暑降温并需及时补充淡盐水。不要长时间使用空调。合理饮食,多吃西瓜、桃、黄瓜、西红柿等蔬菜水果,也可多喝降热祛暑粥。若感觉不适,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。如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,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。